海棠文学 - 原创同人 - 汉族风俗史(全五卷)在线阅读 - 第六十九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五卷):清代後

第六十九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五卷):清代後

由之不能不乘,电灯电话之不能不用,个性自由之不能不要求,代议政治之不能不采行。凡此种种,要足以证吾人生活之领域,确为动的文明物质的生活之潮流所延注,其势滔滔殆不可遏”。 转引自蔡尚思:《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》第一卷,浙江人民出版1982年版,第133页。人们正是对中西风俗有了较正确的评判之後,才主动、热情地欢迎“西俗东渐”。

    ??但是,在风俗西化的初始阶级,也有“过头”之处,甚至到了“崇洋”的地步。“中国之缎甚好;偏爱穿外国缎”,“中国戏甚好,偏爱外国戏,中国话甚好,偏爱说外国话”,“中国菜甚好,偏爱外国大餐”,“中国之学堂甚好,偏爱进外国学堂,中国之女人甚好,偏爱娶外国老婆”。 《偏爱》,《申报》1912年3月11日“自由谈”。“一切与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,这一类思想正在这时开头,所以全身服饰尽是外国货,在青年们也丝毫不觉得可羞”。 孙伏园:《辛亥革命时代的青年服饰》,《越风》第二十期。这在民初中国生活方式洋化过程中,虽然是一种小小的不虞现象,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却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,一时间出现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”的错误认识,大有“全盘西化”的态势。

    ??然而事实上,风俗的“全盘西化”是不可能的,西方风俗不管有多麽好,多麽富有现代气息,也不能全面取代中国的本土风俗,何况西方风俗同样也有许多不足之处,更何况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具有其他民族难以匹敌的强烈惯性。这一点,胡适先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:“数量上的严格‘全盘西化’是不容易成立的。文化只是人民生活的方式,处处都不能不受人民的经济状况和历史习惯的限制。这就是我从前说起的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