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五卷):清代後
书迷正在阅读:都市:校花成了我老婆大人、国运:我成了龙国唯一希望、人格分裂的我是孤儿院院长、玄幻:从被逐出家族开始、玄幻:我在神魔墓地开书店、玄幻:原来我是万器之祖、开局签到阴阳圣体、我是个律师、镇守边关三十年,请皇兄退位!、我苟在校园修仙被校花直播曝光了
。当时有报纸批评说:“我看如今这些少年们,实在可虑。他们看着外国事,不论是非美恶,没有一样不好的,看着自己的国里,没有一点是的,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”。《大公报》1903年4月报7日(五),附件。嗜好标新立异的青年人试图以自己的“洋化”来领导时代风尚。但辛亥革命前,在时尚习俗和生活方式上,中国百姓普遍是采取排外态度的。对此,鲁迅先生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:“因为多年受着侵略,就和这‘洋气’为仇;更进一步,则故意和这‘洋气’反一调;他们活动,我偏静坐;他们讲科学,我偏扶乩;他们穿短衣,我偏着长衫;他们重卫生,我偏吃苍蝇;他们壮健,我便生病;……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,这才是爱国,这才不是奴隶性”。 《从孩子的照相说起》,载《且介亭杂文》。鲁迅先生这段话虽然揭露的是顽固派的心理状态,但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强烈的排外倾向和仇视西方风尚的逆反心态。 ??辛亥革命後,由於帝制的覆灭,共和制告成,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解放。在接收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自然显得更有胆量和信心。按当时人的说法,就是“民国新建,亟应规定服制,以期整齐划一。今世界各国,趋用西式,自以从同为宜”。 《申报》1912年8月20日。这是有意识地向西方风习靠拢。人们坚信,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、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构筑起来的一种完美、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,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;相比之下,中国传统的生活风习则充斥着封建的陈规恶俗,不合时宜,非改革不可。因此,民国初年,全国很快掀起了一股西化的潮流。“革命巨子,多由海外归来,草冠革履,呢服羽衣,已成惯常,喜用外货,亦无足异。无如政界中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