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 - 原创同人 - 汉族风俗史(全五卷)在线阅读 - 第七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一卷):导论先秦

第七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一卷):导论先秦

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使赵国也强盛起来。在先秦迭起的改革变法中,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成就最大。公元前356年,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,推行变法,其废井田制,准许土地买卖;废除贵族世袭特权,按军功授爵;奖励耕织,按丁男征赋;采用李悝的《法经》为法律,实行连座法;颁布法定的度量衡,统一度量衡制;合并乡邑为31县,县置令、丞。商鞅的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的国力,既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,又为中国的政治历史勾画了最初的蓝图。

    ??二、先秦汉族风俗的演变轨变

    ??先秦作为一个历经了夏、商、周三代,历时一千八百多年的伟大时代,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,一世复一世,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,在族群的互动中,汉族先民们的经济类型逐渐趋於一致性,早在原始社会末期,由於夏、商、周诸族都处在黄河中下游的黄土平原一带,因此,三族的经济类型基本上是一样的,即大致都属於灌溉农业经济类型。夏民族的大禹治水自不待言,而且他还“身执耒雷,以为民先”。《韩非子·五蠢》。连畜牧业始终比较发达的商民族的远祖契,也曾“佐禹治水有功”《史记·殷本记》。,相土的三世孙冥也因“勤其官而水死”《国语·鲁语上》。,成为商民族的“禹”。而周民族的始祖弃“好耕农”曾为尧的“农师”,被认为是五谷之神而被尊为“後稷”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。所以在《诗经》中有不少的诗篇反映了周民族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和发展。这种经济类型的一致性,使夏、商、周诸族能够长期定居在黄河中下游一带,使用着差不多的生产工具,种植着差不多的农作物,这就为他们风俗的互动和融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经济基础,为以夏、商、周三族为主体融合而形成的华夏民族,以及由其转化发展形成的汉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