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 - 原创同人 - 汉族风俗史(全五卷)在线阅读 - 第五十一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四卷):明代

第五十一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四卷):明代



    ??2.端午又成女儿节

    ??端午节起源较早,原是一个祭神的日子,所祭对象有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、张天师、锺馗、农神和蚕神等。在明代,端午节又称女儿节,因旧俗端午日少女须佩灵符、簪榴花,娘家又要接女儿归宁“躲端午”,故称。沈榜《宛暑杂记》卷十七云:“五月女儿节,系端午索,戴艾叶、五毒灵符。宛平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,饰小闺女,尽态极妍。出嫁女亦各归宁,俗呼为女儿节。”《帝京景物略》也载:“五月一日至五日,家家妍饰小闺女,簪以榴花,曰‘女儿节’。”余有丁《帝京午日歌》则有句曰:“都人重五女儿节,酒蒲角黍榴花辰,金锁当胸符当髻,衫裙簪朵盈盈新。”明时也有称端午为天中节的,则是从阴阳术数的角度来定义,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卷二十称:“端午为天中节”。综合文献记载,明代端午节较有代表性的习尚是家家挂艾於门,用雄黄酒涂抹耳鼻以避毒虫,饰戴端午索以驱邪,饮菖蒲酒,吃角黍(粽子)、杏子以及龙舟竞渡等。如浙江嘉兴,“端午艾旗蒲剑。悬於门,饮菖术酒。” 万历《嘉兴府志》。广东,“五月朔日祀祖先,五日饮葛蒲酒、饢角黍、镂艾虎、书朱符,为儿女佩,采莲竞渡至五日乃止。”如在京师,民间於端午时,“皆渍酒以菖蒲,插门以艾,涂耳鼻以雄黄,曰避毒虫。家各悬五雷符,簪佩各小纸符簪,或五毒、五端花草。项各彩系垂金锡,若钱、若锁者,曰端午索”。明人杨基有《端阳十咏诗》,对明代端午节的“百索”、“钗符”、“角黍”、“艾虎”、“蒲觞”、“竞渡”诸风俗习尚有生动的描绘。其《百索》诗云:“红映钏金黄,双缠腕玉香。闺愁千万里,羞比彩线长。”《钗符》诗云:“红縠剪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