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 - 原创同人 - 汉族风俗史(全五卷)在线阅读 - 第五十一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四卷):明代

第五十一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四卷):明代

蟆,轻罗簇艾花。不须灵笈篆,心静自无邪。”《角黍》诗云:“红丝系绿蔓,金糈活香饧。风雨罗江工,家家祭屈平。”《艾虎》诗云:“踞户欲生风,当门势自雄。未能离草莽,亦是骇儿童。”《蒲觞》诗云:“蒲叶复蒲根,香琼泛绿樽。乱离谁引寿,聊欲奠湘魂。《竞渡》诗云:“船头花帽攲,船尾花袍舞。江神不敢行,百面鼍皮鼓。”

    ??明代时,许多来自民间的夏令卫生保健活动,已掺杂於端午节俗中。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,北京庶民百姓群入天坛避毒,过了正午才出来。《帝京景物略》卷二云:“五月五日之午前,群入天坛,曰避毒也。过午後,走天坛之墙下,无江城系丝角黍俗,而亦为角黍,无竞渡俗,亦竞游耍。”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酥,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,将蟾蜍汁挤出,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》曰:“太医院例於端阳日差官至南海子捕蛤蟆挤酥,以合药制紫金锭。”赵以焜《闾史掇遗》也载曰:“五月五日,太医院官具旗物鼓吹,赴南海子捉蛤蟆,取蟾酥”。蟾蜍是一味珍贵的中药,可拔毒、消热、消肿,治疗疮毒恶疽有奇效。用菖蒲渍酒饮之以避恶气和用艾叶插门是汉族社会的传统习俗,但明代新出现了用雄黄涂耳鼻以避免虫毒的习俗。据《闽越搜奇谈》云:闽地在五日,还以雄黄浸水,蘸书“王”字於儿童额上,这种风俗称作“画额”。古人对雄黄杀虫驱毒作用早有认识,葛洪《抱朴子·仙药篇》已有论述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则曰:“雄黄味辛温有毒,具有解虫蛇毒、燥湿,杀虫驱痰功效。”可见端午用雄黄防毒虫不无科学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