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 - 原创同人 - 汉族风俗史(全五卷)在线阅读 - 第五十二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四卷):明代

第五十二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四卷):明代

长”。

    ??明代,自永乐末年时起,每年皇帝生日圣诞及元旦、冬至节时,皇帝均要遣官(太常寺官员)祭金阙、玉阙真君於灵济宫。而二真君及仙妃诞辰日,也要祭祀。每月朔、望日,亦须有祭。所谓二真君,实为五代时人徐知证,徐知谔。因永乐末年,明成祖患病时,二神显其神灵,使病得痊愈有功,於是命建庙(後改为宫)祭真君。成化中期,又加封上帝。弘治时,仍称真君。最初,凡二真君诞辰日,皇帝遣礼部官员行祭,圣旦、元旦、冬至时,遣内阁官员行祭。逢国有大灾,则告宫致祭。嘉靖时,更命每六年,遣太常寺官斋袍携供,亲往福建闽县灵宫(二真君家乡)披挂祭祀。至万历年间,每年皇帝遣官到灵济宫致祭,竟达二十九祭次之多。

    ??2.民间祀神泛泛

    ??在明代民间,除对祖先神灵的信仰与崇拜以外,尚包括有对天地万物神灵的信仰与崇拜、对宗教神灵的信仰与崇拜及民间俗神的信仰与崇拜等内容,且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祭祀风俗与习尚。

    ??在中国古代和明代汉族社会庶民的视天地万物皆有神灵,且加以崇奉、信仰与祭祀,以期求达“天人相感应”,驱祸免灾。在此类祭祀活动中,民间普遍多以自然界的天神、地神、日神、月神、雷神、电神、(或称雷公电母)火神、水神、山神、、河神、风神、雨神、(或称风伯雨师)谷神等为供祭与祈祝对象。每当有灾异(如旱灾、水灾、涝灾、雹灾、蝗灾、虫灾、火灾、震灾)发生时,民人多普遍敬奉这些神灵,以求消灾安顺。

    ??明代,民间对万物神灵的祭祀活动,多在年节和平日有所求祈时进行,又尤以年节时最为集中、规模最大。如每年六月初,盛夏时节,为感戴天神、日神 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