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宴席从来逢场戏 密部自古多奇人
“不”字在姓氏中的发音问题,顺便再次痛斥某些网络百科,有时充当了文化毒瘤的角色而不自知。正确的内容永远无法更新,错误的内容不容纠正,反而纵容错误信息在网络如瘟疫般扩散。 ??《竹书纪年》的发掘者,为晋代盗墓贼——不准。网络疯传其读音为“fou-biao-”,无脑传播,至今无人辟谣,令人发指。“准”字读“标”的出处在哪里?穷经尽典都找不出来,但却无人敢於质疑,也无法如维基般由用户提出质疑,实在是憾事。 ??其实“否一声”“标”两音,都是不字在姓氏中的读法。与准字无半毛钱关系,“准”这个字,读音一直很准,上古读准,中古读准,现在依然读准。而对於“不”字,《通志氏族通》认为,不氏来源於嬴姓不(fou-)羹(krangˊ)氏,因此读(fou-)。而《正字通》认为不氏来自魏国姬姓不(biao-)雨氏,从古音,读彪。 ??这两种说法那种正确呢?套用笔者的惯用结论,都对,而後者更接近“不准”中“不”字读音。 ??说都对,绝对不是捣糨糊,这涉及到汉字读音的演变。《正字通》非常明确的说,不雨氏从古音,关於上古音的理论,虽然不完善,但也有一些共识。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,就是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“f”,“非”的声母归擦音“pf”。上古的“不”字,发音为“pfi u”近“飘”。不字的本意,《说文》曰:鸟飞上翔不下来也,凡云不然着,皆於此义假借。可见,不/飘同源。但是《说文》的注音,甫鸠切,从中古汉语音,也就是《通志》记载的(fou-)。而现在“布”这个读音是在南渡吴音中出现的转变,依《广韵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