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7章 修撰
纪也小,朝廷专门为此修订了“亲王来朝仪”,规定“在朝行君臣礼,便殿行家人礼”,也就是说,先由几位叔父在朝堂之上对他行八拜的大礼,这是大朝会;常朝则一拜,这是臣子见君的礼节。而在便殿,伯叔兄西向坐,要受他的四拜。 当五位叔父向他行礼的时候,他已经如芒在背惶惶不安了,他发现没有詹事府的人在背後站着,他就找不到一点底气来。他心里那时候就想,诸王以叔父之尊,而屈居臣位,向侄儿跪拜,他们愿意吗,他们难道就没有一点怨望的情绪吗?反过来,自己以皇储之尊又要向诸叔四拜,他自己都感到不舒服。 皇上的用意本来很好,为君有为君之道,为臣有为臣之道,要恪守忠义,恪守忠孝,无论有多大功勳,身份有多显赫,君臣之礼不可僭越,这是诸王拜他的原因;而他拜诸王的原因,是因为敦睦九族,讲究亲亲之谊。 这就是“尊尊”和“亲亲”,“亲亲”要求“父慈、子孝、兄友、弟恭”,互相爱护团结,“尊尊”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,贵族之间、贵族与平民之间、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,讲秩序和等级。而皇上要的,是亲亲尊尊达到完美的平衡。 但是可能吗? 朱允炆显而易见地感到了不适,他没有从这样的礼仪中得到任何的安全感和对他“君”这个身份的认同。而诸王想必也是一样,匍匐在他脚下的时候,不能很显然地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身份,和对面受他们八拜又还之四拜的人的身份。 这要是让张昭华来看,她就能认识到矛盾究竟在什麽地方——皇帝在这里最大的失误是对人性的误判和扭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