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 - 女生同人 - 昭华在线阅读 - 第136章 南北

第136章 南北

法参加。於是就剩下荐举和铨选之路。

    铨选是什麽,是针对已经做官的人的考察和考满,能通过的自然升迁有望,不通过的降职为民。京官六年一察,即为京察;外官三年一察,称为外察。这里面有一个补充,称为保举,是负责考察的人对考察成绩优异的人的推荐,有权保举他们胜任更高的职位。但是,保举之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吏部用人权限生冲突,所以这个保举,并不能成大气候。

    杨士奇刚开始做的那个县衙训导,若是能蒙州府的学正考察通过,便能走铨选的道路,升任县教谕或者州训导,这也是杨士奇给自己选择的升迁之途。只是後来,丢了学印,一切就都休矣。

    那只剩最後一条了,荐举。

    荐举就是推荐人才来职官,这在一定程度上,确实是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。皇帝多次下诏求贤,而诏书中“贤才”的标准也非常低——“以德行为本,而文艺次之”。

    就像郭传此人,原是会稽寺庙里的一个和尚,因为被宋濂荐举,居然升任湖广布政司参政。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,因为皇帝甚至罢了十三年科考,但凭举荐来选士。每年被推举做官的多的时候有三千七百人,少的时候也有两千人。由平民骤登高位者,都有四五十人,何况一步步升上来的人。

    所以皇帝在选用人才上,只看重德行才学,不计出身,不论何人,只要有真才实学,便能量才任用。看样子这一条道路并不难走,然而这其中有两样事情,是必须要有的。

    第一样便是货真价实的才学或者品行。

    这东西是基础啊,你若没有这两样东西中的一样,便就是个普通人了,哪里行高於众,哪里能叫人看见你的不一般呢?至於後一者,品行德行,其实是需要做出来的,最大的无非“孝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