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
稍安,有此炮在,守城方有底气。然而缺点亦明显:贵且重。若用高强度之钢制作火炮,成本与重量将降,性能反增,只是如今的大明,尚无此等工艺。 “京师有多少红夷大炮?”林小风问道,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,显然是对这件火器的数量十分关心。 “回陛下,有二十四门红夷大炮!”成庆华回应道,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自豪,显然是对这个数量感到满意。 “制造一门火炮需多长时间?”林小风继续问道,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几分思考的光芒,显然是在考虑着火器的生产效率。 “需半月左右。”成庆华回答道,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,显然是对这个效率感到不满。 来不及了,就算来得及林小风亦无改造火炮之计划。他乃文科生,在此工业基础薄弱之朝代无法造出钢炮。明朝能炼钢,却炼不出能造火炮之钢。无论天工开物中之炒铁炉,还是坩埚炼钢法炼出之钢铁皆无法制作火炮。杂质过多致钢铁过脆,极易炸膛。杂质多之原因非技术不精,乃煤炭中硫磷含量高所致。此时之西方亦面临同样问题,然而随西方基础工业之发展,他们找到了煤炭脱硫脱磷之法。自那时起,中国冶炼技术与火炮技术开始全面落後於西方,这份差距,让林小风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惋惜。 “此乃手铳、鸟铳(火绳枪)、三眼手铳……”成庆华继续介绍道,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热情,显然是在尽力展示着工部的成果。 “且慢!”林小风指着其中一件火器问道,“你说此乃自生火铳?”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几分好奇与期待,显然是对这件火器充满了兴趣。 “是陛下,此铳由毕懋康在林小风八年制作而成,无需明火即可引燃火药射出弹丸,工部小批量生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