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1.第121章
林小风虽感无奈,却只能凭借生活中的点滴经验和直觉来做出判断。在他看来,由於记者需要频繁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,因此相貌出众之人更有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,这成为了他别具一格的考核基准。 ??陈曙光的话语方落,犹如暮鼓晨锺,给在座的众考官带来了一丝宽慰。三年一度的乡试盛典虽在京城贡院举行,但参与监考的官员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外任地方要员,此刻齐聚一堂,不仅有利於严密防范科场舞弊行为,更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,加强了沟通交流。这些长期在外任职的官员鲜有经历如此冗长而艰辛的监考历程,面对满桌珍馐美馔,不由得感到一种久违的释然与慰藉。 ??林小风对此不以为意,轻松笑对,称自己尊老敬贤,断不敢在科举这等国家大事上胡作非为,甚至还亲昵地以“三舅”之称唤陈曙光,试图以此消解微妙的紧张氛围。陈曙光愠怒未减,内心充满怀疑,追问何人背後对他妄加议论。林小风却凭借一句机智诙谐的话转移了话题,巧妙避开了质疑的锋芒。 ??人群中,佘文清在点名之下沉思须臾,然後铿锵有力地吐出了两个字,那声音重如千钧,仿佛能够压垮一切不公——“公平”。然而,林小风并未满足於这一答案,他继续深入挖掘,借由家境贫富差距对考试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引子,生动描绘了北廊报社记者携带鲍鱼赴试的例子,以此力证在规则允许范围内,对於那些身处劣势的一方进行合理扶持是多麽必要且迫切。 ??林小风听闻佘文清如此赞誉,心头涌起一阵惶恐不安,因为他深知自己抄袭诗句的秘密终难长久隐瞒,如今佘文清的盛赞反而令他尴尬至极。在周围人的期待与兴奋之中,连陈曙光也饶有兴趣地将注意力转向了这边。面对佘文清诚挚的请教,林小风一时语塞,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