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 - 原创同人 - 汉族风俗史(全五卷)在线阅读 - 第三十四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三卷):隋唐

第三十四章《汉族风俗史(第三卷):隋唐

乾月巽子》所记的吴郡某宅,除堂屋外,“西廊之北一房充库,一房即花红(女仆名——笔者注)及乳母,一间充厨”。至於富商大贾,则大多装修豪华。如长安巨富王元宝,“举以金银叠为屋,壁上以红泥泥之。於宅中置一礼贤堂,以沉檀为轩栏,以碔砆甃地面,以锦文石为柱础。又以铜线穿钱甃於後园花径中,贵其泥雨不滑也。”《开元天宝遗事》。

    ??隋唐时期,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是乡村。乡村民居一般规模都很小,故被称为“涡舍”。但有些累世同居的宗姓大户,宅院却很大。隋朝末年,瀛州(今河北河间县)百姓刘君良四世同居,其居室“凡六院,共一庖”。在隋末战乱中,为了自保,刘君良家人在宅院四周修筑了堡砦。因刘君良家院落宽广,“乡人共依之”,在堡砦内躲避战乱。《新唐书·孝友传》。

    ??乡村贫苦人家的住房非常简陋,大多是“草茨竹椽”或“茅茨土阶”,即以竹木为栋椽,以茅草或芦苇苫盖房顶,以泥土砌成台阶。与茅屋相配套的设施是“柴门”或“荆扉”,即用树枝或荆条编扎的门。对此,隋唐诗人的作品中多有提及,仅王维诗中,就有“倚杖柴门外,临风听暮蝉”王维:《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》,《全唐诗》卷一二六。,“野老念牧童,倚杖候荆扉” 王维:《渭川田家》,《全唐诗》卷一二五。等多处提到。

    ??草茨竹椽极易发生火灾。在江南西道,“民不知为瓦屋,草茨竹椽,久燥则戛而焚”。为了防止火患,使百姓有良好的居住环境,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曾召集工匠,教他们烧制砖瓦,并采取鼓励措施改造茅屋,修建砖瓦房。短短数年,江南西道境内的民居、驿站、邮亭、寺院大都变成了砖瓦建筑,“峻邸俨相望,飞甍远相跨,旗亭红粉泥,佛庙